“客商心语”调解室: 矛盾纠纷不出市场
来源: 青海司法行政网 发布时间:2022-07-13 作者:佚名
去年5月,西宁市首家“多调联动”特色调解工作室——“客商心语”调解工作室在位于城北区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成立以来,主动、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共化解消费、货运、人身损害赔偿等矛盾纠纷400余起,最大限度保证“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矛盾不上交”,为推进区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专业调解定分止争
去年10月8日,货车司机王某到西宁市公安局城北公安分局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派出所报警,称其受市场内蔬菜区货主李某委托,从河南省运送一车蔬菜到西宁后,货主李某以蔬菜受潮为由拒不支付运费及押车费。派出所将此案委托给“客商心语”调解工作室调解。
调解中,人民调解员综合运用民法典、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及市场内行业惯例展开调解。人民调解员指出,途中遭遇长时间大雨时,为了行车安全,适时避雨并减速行驶确有必要,王某应当预判到大雨对运送方式的影响并提前作出加固、加厚等相应改进措施,王某应对受潮蔬菜损失承担相应责任。另外,按照市场惯例,货车到站后一般有1至2天的待售期,超过待售期货主应当支付相应的押车费。双方对于责任承担份额依旧无法达成一致。调委会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了解掌握李某蔬菜受损情况,并就迟延到货免责期限、情形以及押车费标准的行业惯例规定开展调查核实。最终,人民调解员通过背对背调解、普法等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西宁市城北区司法局副局长马菊珍向记者介绍:“我们坚持‘矛盾纠纷发现在市场里、解决在市场内’的目标,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发挥企业及商户代表的市场优势,实现矛盾纠纷从被动化解为主动解决、源头化解。 ”
这只是“客商心语”调解工作室开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完善多元化解机制
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家调解工作室呢?
依托青藏高原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中心这一实际,为进一步做好城北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城北区司法局在“公调对接”“诉调对接”实现全覆盖,创新发展“特色调解”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吸收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特长,健全完善在党委、政府主导下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联调”机制。
“我们充分整合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街道办事处、律师等资源优势,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制度创新,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间的衔接联动,及时就地化解买卖纠纷、货运纠纷等常见纠纷。不仅节约警力,还减少了群众诉累,在市场内构建起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
“对于一般普通的民事纠纷,由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防止矛盾纠纷交织叠加、激化升级;对于调解难度大的民事纠纷,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同调解小组展开调解;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由派出所牵头,会同人民调解员、调解小组作治安行政调解;对于重大矛盾纠纷,统筹系统资源,组织专门力量,协调各有关部门攻坚化解。”城北区司法局马坊司法所所长马贤说。
合力确保和谐稳定
“市场里面也是一个小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有各种矛盾发生。”马贤说。
针对矛盾种类多、覆盖层面广、人员流动性大的实际,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公安派出所民警、农投公司负责人、法律顾问、商户代表等人员组成的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队伍,也构建了“多位一体·商企联调”矛盾纠纷联合调解模式。他们针对市场内纠纷特点及工作需要适时介入调解,并根据案情复杂程度及纠纷发展趋势,适时完成人民调解与辖区派出所行政调解和人民法庭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今后,我们将继续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强化纠纷解决的具体举措,不断丰富灵活多样的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努力实现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真正形成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大合力,做到小纠纷不出户、大纠纷不出(村)社区、疑难复杂纠纷不出(镇)街道、重大纠纷不出区,为现代美丽幸福西宁、生态宜居品质北区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马菊珍说。
原文链接:http://sft.qinghai.gov.cn/pub/qhsfxzw/sfxzyw/jcgz/202207/t20220713_921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